天津土特产,天津中华老字号企业,天津特色小吃,主要有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明顺斋什锦烧饼、崩豆张炒货等。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座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耳朵眼炸糕。炸糕是天津传统特色小吃,经营者众多。津门有一户驰名国内外的耳朵眼炸糕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选料精细,讲究工艺,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经营的炸糕品种越加发扬光大,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称"津门三绝"食品。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一1962年)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本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传统的耳朵眼炸糕采用北运河沿岸杨村、河西务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县产的黄米和江米经水泡涨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盛在布袋中。经淋水发酵后兑好碱当作面皮;再用天津出产的朱砂红小豆,制成豆馅,加优质的红糖在锅内熬汁炒成豆沙馅,凉后作馅心,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这样炸出的炸糕,色泽金黄爆"刺儿",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内里柔软糯粘,豆馅细甜爽口,别有风味。在1987年天津市群星杯津菜大赛上被授予特别荣誉奖,1989年被商业部批准为优质食品获金鼎奖,连续多年获天津市餐饮业优质食品金奖。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华名小吃。
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中国北方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因在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生产而得名。杨柳青年画(木刻年画)创始于明朝崇祯年间,盛于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1628----1644)的戴家(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初期年画保存下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不仅历史悠久(约公元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明白。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後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於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俱独自的艺术价值。
新中国建立以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古老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搜集和研究传统作品,而且鼓励创新。许多有志於杨柳青年画事业的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传统,积极深入生活,努力艺术实践,创作出不少反映时代面貌和现实生活题材的新作品,通过出版和展览,同样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泥人张"。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天津泥人便已有很大的声誉;而使得天津泥塑大放异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泥人张"的开创者为张明山,他自幼跟父亲学艺,把传统的捏泥人技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的风格。从张明山开始到现在已经传了五代,140多年来,泥人张的名字在群众中如同神话般的传诵着。传说,张明山经常在袖子里藏着泥去看戏,一边看一边在宽大的袖子里捏头像,一曲未终,便捏出了各个角色,活灵活现,各具特色。他善塑肖像,曾给不少名人塑过像。现在艺术博物馆里面陈列的梅兰芳像就是梅先生演出黛玉葬花的艺术再现,见到这件艺术作品,就犹如见到梅先生的婆娑舞姿。
泥人张代代都有新的发展,其第二代传人张玉亭,倾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丰富了表现技巧,扩展了作品的题材范围。到了第三代的张景祜,第四代的张铭、张钺,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吸取了国画色彩和壁画图案的长处,注意掌握人体比例使之合乎透视原理,从而加强了构图的完整性,创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使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更加充实和提高。
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张铭主持,至今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彩塑专业人员,从事"泥人张"艺术的继承、研究和发展工作。
泥人张的作品享誉国内外,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屡获殊荣。有些国家还将其作品注明"中国之特产"作藏品陈列。中国美术馆收藏泥人张的作品达九件之多,居民间艺术品之首,成为国宝之一。
现在,泥人张的第五代传人张乃英正继承和发展着"泥人张"的艺术传统,颇受欢迎;而在古文化街的泥人张工艺品店,也总是顾客盈门
“明顺斋”什锦烧饼,是天津饮食业的名特小吃,共创始人叫吕凤祥,六十多年前便在今日纬路浦善里“唯一斋”经营烧饼。一九二五年,山东人王树伦到“唯一斋’学徒,拜吕凤祥为师,学习制作技术。一九二七年,王在该店原有的猪肉、白糖、芝麻等品种的基础上,又创制了豆沙、豌豆黄、枣泥、红果、咖喱牛肉、梅干菜、萝卜丝、冬菜、香肠等十来个品种。多年来,极为广大消费者赞赏,已经成为名扬市内外的美食。
下面介绍的是咖喱牛肉馅烧饼。
“崩豆张”是天津最有名的一家专门制作和销售各种豆类干货小吃食品的私营企业。公司由总店和一个分店、一个加工厂共三部分组成有职工六十余人。总店设在南市食品街,在古文化街设分店、王顶堤设加工厂。生产糊皮正香崩豆、去皮夹心崩豆、桂花酥崩豆、豌豆黄、三豆凉糕、冰糖奶油豆、冰糖怪味豆、儿童珍珠豆、去皮麻辣豆等。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共16大类76个品种。产品畅销天津、北京、武汉、南京、贵阳、杭州、合肥、大连等地,1990年作为天津市的名、特、优、新
产品,指定在亚运会期间进京展销。
“崩豆张”是个老字号。早在清朝嘉庆末年,“崩豆张”的创始人张德才,在清朝宫廷御膳房任厨。当时,宫廷和王府中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们吃饱喝足之后,总希望有小食品磨牙消食。张德才悉心研究,精心实践,终于制成多种豆类风味干货食品,如“糊皮正香崩豆”、“豌豆黄”、“三豆凉糕”及果仁、瓜子等。同时,在佳节喜庆宴会时,他还为宫廷制作了“九龙贡寿”、“麻姑献寿”、“龙凤成祥”等特种成型贡品。尤其是糊皮正香崩豆”,在宫廷中最受达官贵人的青睐。
糊皮正香崩豆”原名“黑皮崩豆”。制作这种崩豆、要用外五料(桂皮、大料、茴香、葱、盐)和内五料(甘草、贝母、白芷、当归、五味子)以及鸡、鸭、羊肉和夜明砂乌等。这种崩豆外形黑黄油亮犹如虎皮,膨鼓有裂纹,但不进砂,不牙碜,嚼在嘴里脆而不硬,五香味浓郁,久嚼成浆,清香满口,余味绵长。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含有29%的蛋白质、47%的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低脂肪,不含胆固醇,具有通便健身的作用。就连称帝八十三天的袁世凯也十分爱吃此豆。
1985年袁世凯之女给《世界大观》写的《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还提到:“袁世凯倒台后,时常命家人上街买糊皮正香崩豆吃。”可见,“崩豆张”确实名不虚传。咸丰年间,张德才去世,“崩豆张”的第二代传人张永泰兄弟三人携妻带子回天津定居,这一宫廷食品也被带到天津。张氏兄弟首创“崩豆张”总号,并先后在城里丁公祠和小药王庙开设了二家分号“永泰成”、“永德成”,自己制作和销售各种豆类干货小食品。从此,“崩豆张”在天津卫的名声大振,可谓家喻户晓。光绪年间,“崩豆张”的第三代传人张相兄弟二人继承祖业,在南市建物大街、大罗天(今天津日报社旁)先后创立了“老德发”、“老德成”、“老来财”、“老来福”、“老张记”等字号,自产自销风味豆类干货小食品。“崩豆张”的第四代传人张国华十四岁随父学艺,民国二十八年后在滨江道(今稻香村旁)及教堂后的“崩豆张”、“老张记”字号中协助其父操作,得祖传绝技。解放前夕,接管“老张记”并担任经理。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张国华转入和平区干果加工厂任厂长,1983年退休。
“崩豆张”的第五代传人是张福全、张祯全、张祥全、张友全和张大全。1985年“崩豆张”首批进入南市食品街经营,重新恢复了老字号。“崩豆张”在张国华的主持下,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风味和特色,赢得了众多的消费者。
天津市中华老字号(第一批)
天津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狗不理)
天津市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总店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桂发祥十八街)
天津劝业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劝业场)
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碱厂(注册商标:红三角)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隆顺榕制药厂(注册商标:隆顺榕)
天津市春合体育用品厂(注册商标:中华牌)
天津市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天立)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乐仁堂制药厂(注册商标:乐仁堂)
天津宏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红花牌)
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太阳)
天津耳朵眼炸糕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耳朵眼)
天津市登瀛楼饭庄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登瀛楼)
天津市天宝楼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天宝楼)
果仁张(天津)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果仁张)
天津市崩豆张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崩豆张)
天津老美华鞋店(注册商标:老美华)
天津起士林大饭店(注册商标:起士林)
天津市飞鸽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飞鸽)
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金星牌)
天津市鸵鸟墨水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鸵鸟)
天津天女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天女牌)
天津中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海鸥)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芦花牌)
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抵羊牌)
天津市鸿起顺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鸿起顺)
天津市玉川居酱菜厂(注册商标:玉川居)
天津鹦鹉乐器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鹦鹉)
天津市康乐饮料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康乐)
天津市盛锡福帽业公司(注册商标:三帽)
天津真美电声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真美)
转载自:http://www.tj.xinhuanet.com/travel/tjt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