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土特产,主要有鲁西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红(紫)皮大蒜、鲁锦、石雕(石刻)、石材、唢呐、青山羊、白菊花、细毛长山药等。
小尾寒羊简介
小尾寒羊是我们国家著名的优良绵羊品种。其低廉的价格,丰厚的回报,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央扶贫工程科技兴农的首选项目。它以性成熟早、四季发情、多胎高产、生长发育快、耐粗饲、适应性强、裘肉兼优而闻名于世,连国际FAO专家也赞赏不已。曾被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中国绵.山羊品种志》、素有“国宝”之称。国家农业部高级畜牧师薛予峰、北农大教授蒋英、兰州畜牧研究员单乃铨等许多国内外畜牧专家研究认为:小尾寒羊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多胎高产绵羊品种之一。是国家农业部批准的第一个划区保护的“万能型”优良畜产品种。(1980年国家农业部又将嘉祥县特定为——中国小尾寒羊品种资源保护区)。
鲁西黄牛简介
鲁西黄牛是我国五大地方良种之一,而嘉祥的鲁西黄牛则是黄牛中的佼佼者。它体躯高大,耐粗饲,抗病力强,结构匀称,健壮威武,肉用价值高,公牛体重平均体高156.4cm,体斜长164.2cm,胸围204.9cm,体重800公斤。1987年嘉祥鲁黄牛、小尾寒羊被纳入国家良种基因库,1988年农业部批准嘉祥县为商品肉牛基地县。 鲁西黄牛体躯结构细致,紧凑,皮肤干燥而富有弹性,背毛一致,具有完全,或不完全三种特征(眼圈、嘴圈、腹下部至股内侧毛色为浅)。毛色棕红,深黄和革黄色为多。公牛比母牛毛色深。公牛的肩峰和肉垂较发达,后躯发育次于前躯。母牛嗜甲较平坦,后躯发育较好,鲁西黄牛背腰平直,结合良好,尾椎一般接近或超过区节。 鲁西黄牛肉裘质地优良,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细,脂肪均匀布于肌纤维之间,呈大理石状茌纹,群称之为五花肉,牛内销往许多国家和地区,100多年来,在香港市场倍受赞誉,被誉为“嘉祥膘牛”。 嘉祥鲁西黄牛繁殖率较强,母牛性成熟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一般1岁开始发情,母牛初配斗牛龄一般在1-1.5岁,终生可产7-8胎,最多15胎,公牛1.5-2岁开始配种,利用年限5-7年。
红(紫)皮大蒜
嘉祥红皮大蒜,名闻全国,出售各地,是山东省定名的土特产品。 鲁锦简介 鲁锦,即土布。鲁锦产品全部由农家土布制作而成。土布在中国源远流长,在孔子故乡、曾子故里已有5000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典范。有文字和汉画像石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生长在嘉祥的农家妇女就擅长纺线织布,到汉代“齐纨鲁缟”,棉麻丝葛的工艺遍及各地。清代更为盛行。 青山羊 青山羊是嘉祥县地方良种之一。它具有繁殖较高,适应性强,外形一致,遗传稳定,耐粗饲等优点。是产区人民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长期个体选择,精心培育而形成的羔皮用山羊品种。主要分布于济宁、菏泽两地区。猾子皮是其主要产品,多集中于济宁市,故称“济宁路青猾皮”。20年代,黑猾皮为西欧的热门货,价格昂贵,农民多饲养黑山羊,生产黑猾皮。30年代初,白青猾皮畅销北美,农民又选择白青山羊饲养,生产白青猾皮。30年末到40年代末,青猾皮在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享有很高的声誉,价格很昂贵,农民又选择青山羊,生产青猾皮。青山羊,经过当地多次选择,长期饲养和培育,逐渐形成了地方羊的优良品种。青山羊的特产品——青猾皮,质地柔软,毛密而韧,具有美丽的天然花纹,人工不能染制。 嘉祥石雕概况 嘉祥县地处鲁西平原,环境优美,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储量极大,且交通便利。境内大小山头126座,群山占地122.6平房千米,是目前国内石灰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现已探明全县石灰岩储量约为90亿吨。 白菊花 嘉祥白菊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6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叶卵形、边缘呈锯齿状或深裂,白色头状花序,呈伞房状排列。 细毛长山药 嘉祥细毛长山药,不但闻名全国,而且载誉世界,其加工品出口许多国家和地区。曾于1985年在北京参加全国名特稀优新农产品展览,被评为山东省蔬菜优质产品,载入《山东农业名产》一书。 注:以上资料转载自《山东嘉祥县政府网》
种植历史大蒜,古名为“葫”,亦称葫蒜。据北魏贾恩勰著《齐民要术》卷三《博物志》载:“张骞使西域得葫蒜”。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返回时,将葫蒜引入中原。又据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云:“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葫蒜,悉付从事,无所留。”李恂系东汉章帝时人,由原籍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南)来山东兖州任刺史,带来大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后分赠下属人员。后又扩种至嘉祥、金乡一带。东汉时嘉祥尚未建制,地域属兖州山阳郡,郡治昌邑(今巨野县谢集乡昌邑集村)。由此推断,嘉祥种植大蒜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
品种类型与特点 嘉祥大蒜属山东省优良红皮大蒜品种,经过当地农民长期栽培选育,形成了“嘉祥红皮大蒜”独有的特点:皮红瓣匀,少瓣型(多为4~6瓣),蒜头较大,肉质细嫩,蒜汁浓稠。汤汁粘浑,香辛浓重,色味俱佳。蒜瓣休眠期在红皮品种中也较长。蒜苔产量较低。
嘉祥大蒜,自宋朝以来,一直作为向朝廷进贡的重要贡品。据文献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毅宗朱由检均曾品尝过嘉祥大蒜。
嘉祥鲁锦的纺织技术不断改进,织布有早期的两匹缯,发展到四匹缯、六匹缯,从一把梭、两把梭发展到13把梭。创造出种种形象逼真的锦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文字和各种花卉。织锦能手熟练掌握了上千种鲁锦的染织技术。
富有民族特色、乡土风韵的嘉祥鲁锦,没有被现代化纺织品淘汰,而是作为一种艺术生活品顽强地生存下来,形成了规模效益,注册了“黄道婆”等商标,并在挖掘整理土布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先进的生物纯天然染整技术,弘扬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嘉祥鲁锦不光为农村姑娘的陪嫁物,而且从展览到展销,并进入现代生活,走向世界。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鲁锦与现代生活》展览会上,有24幅被中国民族文化官收藏。去年,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上,这个县带去的鲁锦被抢购一空。1989年,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联合在京举办的首届民间工艺展览《狮子滚绣球》被评为优秀奖。鲁锦作品还在法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青山羊由于黑白毛比例不同,而形成铁青、正青和粉青3种。黑毛在50%以上的为铁青,占青山羊的29%;黑毛在30~50%的为正青,占54%;黑毛在30%以下的为粉青,占17%。以毛的长度和细度,又分为细长毛(毛长7~10厘米)、细短毛(4~6)厘米、粗长毛和粗短毛4个类型。羔羊皮毛花纹类型分为波浪式、流水式、片花式和隐花式4种,以波浪式最好。
青山羊,体格较小,结构紧凑,头呈三角形,上宽下窄,额有旋毛,背腰平直,具有“四青一黑”特征(毛、嘴、角、蹄为青色,两前膝为黑色);四肢较短,粗壮有力,尾小灵活。公羊角粗,长8~12厘米,颈粗短,胸发达;母羊颈细长,腹大不下垂,乳房发育良好。
母羊性成熟较早,四季发情,常年配种,一年可产两胎,一生可产15~17胎,平均每胎产羔2~4个;公羊4~5月龄参加配种,利用年限3~4年。
青山羊生产性能较好,屠宰率为54.1%,净肉率为44.3%,肉鲜可口。一年剪毛一次,公羊每次剪毛0.2~0.3公斤,母羊0.1~0.2公斤,毛长8~10厘米。
嘉祥群山的形成主要是寒武世、奥陶世石灰岩,按生成原因为水成岩,是比较稳定的潮下高能环境中逐渐沉积而成的。主要是(张下组E2)浅灰色厚层鲕状灰岩和厚层鲕状灰岩夹中厚层豹皮灰岩。风化面呈灰色,新鲜面为深灰色,鲕状结构、块状结构及条带状构造。由鲕粒和胶结构组成,鲕粒约占60%,粒径0.5mm,鲕粒具放射状和同心环状结构,多正常鲕和变晶鲕。胶结物为细晶方解石及少量粘土。Cao含量一般在50%左右,Mgo含量在2.5-3.5%之间,密度2750千克/立方米。嘉祥石灰岩质地细腻,耐风化,无辐射,绿色环保,是加工石雕,板材地上乘原料。
嘉祥武氏祠堂和墓地,为于嘉祥县纸纺镇武翟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济宁市最早的古石作建筑物之一,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件。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武氏祠墓群石刻1961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年前,嘉祥先民就以灰色石灰岩作建筑用材,从事防务建设、艺术创作,武氏祠石作艺术品能经千年风雨侵蚀,至今完好如出,为嘉祥灰色石灰岩作为现代建筑用材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嘉祥石雕历史悠久,被誉为“古石雕博物馆”。石雕雕艺精湛,风格奇异,是历代官府向朝廷进献之供品。特别是经过千百年的艺术锤炼,石雕精品众多,雕刻技法独特,嘉祥已成为中国石狮和漫画石刻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后,嘉祥石雕发展迅猛,以当地盛产地天青石为主原料,辅以大理石、汉白玉等名石珍品,选材考究,做工精细,规格不一,品种繁多。主要以雕刻龙亭龙柱琼楼玉阁、飞禽走兽、人物花草及仿古器皿为擅长,有圆雕、线雕、浮雕、平雕四类之分,既有古老艺术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现代艺术风格,在海内外享有“巧夺天工”、“石破天惊”之盛誉。1996年山东省嘉祥县被定名为中国石雕之乡。
种植历史
嘉祥白菊花在当地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据传,远在唐朝时,在花林(今属嘉祥县马集乡)一带,有一农夫喜欢种植林木,特别喜欢种植菊花,故该地得名“花林”。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末清初,嘉祥白菊花发展到极盛时期。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江西南昌人熊茂秀在纸坊创办“恒春堂药铺”,收购药材,其中嘉祥白菊花则为大宗。因嘉祥白菊花通过济宁航运上海,销往全国,故又称“济菊”。
药用价值
嘉祥白菊花,在当地农民长期栽培选育下,形成了花大、色白、香味浓、药效佳等特征。因此,旧时中药用菊花,往往冠以“嘉”字,“嘉菊花”与“汶香附”齐名,堪称上品。它性凉、味甘苦,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所以嘉菊花是中医眼科和治疗诸风头痛的要药。在封建社会里,它曾是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因此,嘉祥白菊花作为药菊畅销全国,名扬药坛,价格高出其他菊花25%以上。
1977年,山东省药价所等有关部门,对嘉祥白菊花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鉴定:认为该品种香气浓烈,其质量、性味、功能、有效成份等指标,均超过了“杭菊”、“毫菊”、“滁菊”等品种,具有鲜明特征,并正式命名为“嘉祥菊花”(简称嘉菊)。
嘉祥白菊花,历来多分布于纸坊、马集、满硐、城关等几处乡(镇),其他乡(镇)种植面积很小,不少家庭作为观赏植物进行盆栽。全县常年产药用菊花5万公斤左右(阴干后的菊花),多时达7.5万公斤以上,少时也有2.5万余公斤。
山药原名薯蓣。在唐朝,因避唐代宗讳(代宗名豫,与蓣同音),故将薯蓣改名为“薯药”。到了宋朝,又因避宋英宗讳(英宗名曙,与薯同音),故又将“薯药”易名为“山药”,沿用至今。
品种类型及特征
嘉祥细毛长山药,属山东省细毛长山药优良品种。为长蔓型,叶对生呈桃形稍尖。其块根呈圆柱形,皮薄,表面有细毛,黄色;有黄褐色斑痣;肉质细白,含有粘液质、皂甙、胆碱、尿素、精氨酸、淀粉酶、蛋白质、脂肪、淀粉及碘质。其生理特征喜温,生长期较长。
用途 嘉祥细毛长山药,其块根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在食用上,除煮食外,还可制做多种名菜,如糖溜山药、蜜汁山药、拔丝山药、山药罐头等;在医药功能上有健脾、益肾、补肺、止泻等作用,为滋补健身之佳品。
山药豆 即山药蔓上结的珠状芽,皮薄肉白质细,人们常煮食或做成丸子食用。山药豆味甘,性平,入脾、肺、肾三经,可养肺益阴,补肾固精。
生产概况 嘉祥细毛长山药在当地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历来面积不大,分布不广。疃里乡董家村早在清代已种植山药。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步扩展到附近的三刘、腰刘、杨李、傅家等村。